「你就是這種貨色。」我母親這樣安慰我。
有些國中、國小資優生的煩惱,在於課業無法向上提升,保持領先。
在升學競爭的年代,這種資優競爭邏輯會落入死胡同:
資優生成績好,班上名列前茅,於是前三名比來比去。
若能維持全班第一名,就開始跟別班第一名比來比去,最後比到全校第一名。
如果幸運地,每年都是跟全校前幾名比,這種資優生上了高中,有很高機率進入明星學校。
到了明星高中,繼續比上去,重複之前的輪迴,從全班成績排名,一路拼到全校排名。
再更幸運的,最後比到台大第一志願,一路比下去。
發現了嗎?最後只有少數的幸運兒能夠繼續比。每個關卡,在過度強調菁英教育的制度下,都當成「被淘汰者」,然後被剝奪繼續前進學習的可能。
資優生小朋友會自我激勵,更用功地想讀好書。幸運的,進入下個拼比的階段。落後的,最後課業受挫衍生自我責備,可能導致情緒焦躁或難過流淚。心急的家長,不知如何是好,有時候會帶來給心理醫師看。
--
在我年少時,曾是這種菁英教育的受惠者、領先者。當然,依循這種競爭邏輯,最後落入死胡同,比不上去了。
百般想在成績上尋求突破,最終到了極限,然後開始自責。
某天,我母親說了這句話:「你就是這種貨色。」她不是疾言厲色的責備,我也知道她不是那個意思--她總是以我為傲。
當時她的神情,是帶有調侃意味。也許先前有些尋常安慰我的話,不要太再意啦甚麼的。總之我印象最深刻的就這句。
旁人聽來,這當然不是一句好聽的話。但這種突破極限的直接,讓我當下坦然。
「你就是這種貨色,我生的我怎麼會不知道?」
直擊觸底,將我多餘的驕傲打碎。
我不是常常想到這句話,但確信這句話已經深深烙印在心中,在重要時刻能給我ㄧ些鼓勵與自我解嘲。
--
但我也聽過截然不同的故事:
跟某個朋友聊天,他忿忿提到當年某個親戚的惡毒話語:「你是不是應該去啟智班就讀?」
另個朋友:也是提到某個老師,當年在全班面前甩他一巴掌,說:「你將來不會有出息。」
不同的故事,所幸都有好結局:事後他們都一輩子記住那驚心動魄的場景,化做力量、一路拼搏,現在有了很好的成就。
--
話語,有極大的力量。能給我們安慰、給我們發憤圖強的動力。不免也參雜各種好的、壞的回憶,各種不同情緒。
值得注意的是,我們經常會反射性地抓住某些語句,牢牢記住。但不總是將這些經典語句化作正向的力量,甚至當作一輩子對那人的詛咒憤恨。
能找到正向力量的,會將這些話當作神聖圭臬,不可動搖。
專注在負面情緒的,這些話會變成永恆的詛咒,膠黏在內心最黑暗的祭台上,用來鞭笞講出那句話的人,與自己。
你心中,是不是也有這樣一句話呢?
--
圖片來自pixabay